传统的师傅带徒、丸散膏丹、古法炮制被恢复,创新的人工智能、文创产品、中医技术标准化,似乎很多都是发生在中医馆。各地医馆的蓬勃发展帮助更多百姓恢复健康,探寻医馆发展之路,总结医馆成功经验对于推动行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邀请到名训堂的贾其军老师为我们介绍咱们名训堂的基本概况。
本期受访嘉宾:贾其军,商丘名训堂中医馆馆长
问题一:名训堂已经有20年的历史,是一家广搜道地药材,遍请中医大家的中医名馆。门诊医生的经验丰富,医风严谨。从医馆成立之初到如今,已经为无数患者排解疑难杂症。贾老师,节目刚开始可以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咱们医馆的成立背景及发展现状吗?
贾其军老师:实际上,名训堂采用的是咱们祖宗传下来的中医和中药来为百姓服务的。中医中药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中医中药是有着自身的群众基础和优势的。因此我们做了这样一家中医馆。虽然现在有很多的医学方式,但中医凭借其独有的简便、灵验的优势一直存在着且更加明显。包括常见的妇科杂症、儿科杂症、不孕不育、胃病、结石、荨麻疹、男科、肿瘤等,以及这次疫情期间,中医都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循症用药。很多情况下,只要身体产生不适了,也就是咱们中医所说的有症,也就可以对症进行治疗。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医馆的老中青医疗队伍的建设,以及对中药技艺的传承和挖掘,用更好的东西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如今我们也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下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说医馆有一个小的中医项目,是治疗鱼鳞病的项目,那现在在这个领域内也属于领先水平了,患者和同行对我们评价也比较高。
问题二:咱们医馆的国医团队长期由商丘市的老中医专家坐诊,独具中医特色,您认为老中医的存在对咱们医馆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贾其军老师:实际上,老中医一直备受百姓青睐,咱们看中医一般都喜欢找老中医,老中医也成为有经验、可信赖的代表。从医馆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说老中医好并且要坚持以老中医为主体呢?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所遇到的病人情况也比较多。像中医教材,条条框框非常多,书上的东西怎样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接触了大量的病例,为病人做了独到的、专有的治疗方案,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处方。每一个病人所传递的信息,以及施药的过程都会积累自己的经验,这些都是其他的所不能代替的。另外,还有人文,这其中有些东西是其他途径没办法获得的。当年,我在浙江省名中医馆和我的老师张教授的时候,因为当时医院也算比较大,病人也很多,他首先将两类病人的排号提前,一类是外省的,一类是老人。这就属于人文关怀部分。然后,还有一些属于书上学不到的东西都为病人和医馆提供了更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所以我们坚持以老中医为主并会继续做下去。
问题三:无论是名老中医还是中青年中医对于医馆都有着重要的贡献,那我们名训堂对于青年医生的培养和管理有没有自己的心得呢?
贾其军老师:现在有很多中医院校,包括我也是中医科班出身的。理论基础很重要,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在这方面也得到很多好处,心里有标准之后,才能在临床中处理各种状况。但是,中医还有刚刚所说的老中医的作用,也就是经验的传承。虽然书本上的理论很重要,但这种中医文化的传承也很中医。像我有接触到很多青年中医,都是二十多岁,年龄偏小,也会容易浮躁。就像咱们常说的。学医三年,就觉得什么病都有方了,但一到临床了,往往觉得无方可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让他们沉淀下来。我对于我的新医生,其实有些不按常规,但我觉得挺有用的。首先让他在药房熟悉药方和道地药材,包括中药的区别,如何储存才能符合药材的季节变化,通过了解这些,才能将咱们的“武器”,也就是中药,用的得心应手。另外,通过药方,他能了解到很多医生的经验,学会思考,什么情况下用药,怎样去用药。他会带着很多问题,在药房学习下去。半年之后会安排跟师,抄方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思索。这样的话,就初步具有接诊能力了,然后就分配一部分门诊任务。在承担的空隙再跟师学习一段时间,这样相互结合,有疑问也可以及时和老中医学习沟通。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也可以逐步的独立承担门诊接诊了。当然,在承担接诊工作中,也会有老医生的帮助,让其更好的成长。
问题四:您投身医馆也很多年了,那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最大的收获又是什么?
贾其军老师: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咱们中医出现了人才的断层。特别是在从前,中医的中坚力量更多是祖传。建国以后,出现了更多的中医院校,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依旧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因此,我们医馆一直在加强人才的培养教育及锻炼,并且深入居民家庭,向他们普及中医文化,建议孩子学医。中医的断层不仅表现在行业内,老百姓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中医的基础是依靠群众,只有老百姓更好的了解中医的理论和文化,才能使中医馆更好的发展。只有让他们懂得一些中医知识,才能更好的接纳中医,相信中医,这样当自己身体出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去对症求医,以及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等等。其实中医是我小时候的梦想,也很幸运,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梦想融为一体。坚持用好方法,在治疗中获得患者信赖,这是最重要的,往往在治疗最后,病人和我们不再仅是医患关系,而成为朋友关系,彼此信赖。
问题五:每一个医馆的发展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那么您认为咱们医馆能够获得大众青睐的点在哪里?
贾其军老师:我觉得中医馆存在的意义在于,百姓对于你有没有需求。所以,自名训堂成立以来,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根在哪里。根其实就是老百姓,将好的东西拿出来,把好东西用好,这样才能在中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从医到药都不姑息,首先前提是有医者父母心,其次提供百姓需要的东西,并且要做到更好的提供。
问题六:此次疫情对于全国来说影响巨大,而医馆又属于医疗卫生行业,那目前名训堂医馆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呢?
贾其军老师:在我看来,这次疫情中,困难和机遇是并存的。疫情期间,为了更好的防控。许多医馆和医疗机构都处于闭馆状态。这样就使百姓在没有去处就医的情况下,学着怎样才能不得病。这恰恰中医药的优势。实际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中,也经历过类似的疫情,之所以依旧繁荣昌盛,也是因为我们一次次战胜了苦难,在困难后得到蓬勃发展。对于医馆来说也是这样,在此次疫情期间,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在线上问诊咨询量达到新高,甚至有一些陌生的患者朋友找我咨询。在这一过程中,也渐渐了解到很多人对于中医也是有要求的,知道了中医药可以帮助调理身体。现在医馆的医疗秩序正常化,在进行了调整之后,我们选用了更好的医生,更加细心的服务。包括在药品的炮制方面,由于疫情期间也有时间去进行研究了。同时,在查阅资料,研究古籍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的推进。疫情结束后,医生的任务量都增加了一倍甚至两倍。我感觉,疫情让名训堂经历了洗礼,以更加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问题七:你认为这次疫情对于医馆来说又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贾其军老师:关于机遇刚刚也谈到了,中医让可以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调理身体。中医可以遍布生活的各个方面,药食两用的食谱、中医养生、包括咱们都知道的成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对应的中医养生知识。但对于中医究竟可以帮助大家到何种程度,这个方面还不是十分普及全面。
问题八:我们都知道,现如今线上预约挂号以及看诊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那未来医馆在新媒体宣传方面会有怎样的发展和布局呢?
贾其军老师:这个问题和刚才的问题也有一些联系,实际上中医文化宣传一直执行力不行。像我,是中医科班出身的,对于宣传一直是一个门外汉,所以找到一些有新媒体知识的,将他们的知识和我们的知识结合起来,如果说非要取个名字的话,那就叫中医新媒体吧。用这样的方法为大家传递准确全面的中医知识,而不是哗众取宠的标题和方式。我们要利用正确的方式占领阵地,首先要保证我们传递的知识是正确的,其次要有利于家人之间的分享传播,没有任何伤害,只为大家提供帮助的。疫情没结束的时候,名训堂也根据国家的政策打造了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实现把中医平台和网络平台更好的结合,为百姓提供方便的服务。
问题九:听说咱们医馆一直都有中医药诊疗服务和健康养生指导,那么医馆最近有开展哪些活动呢?
贾其军老师:我们也做了一些,以前的出诊任务以及名老中医的任务都比较重,患者络绎不绝,所以也没有时间大范围的做。但我们一直在坚持,比如下乡送健康服务,中医进社区活动。然后在医馆内我们也设置了中医药的展览,让大家了解中医没那么高深,和大家的距离没那么远。实际上大家平时在做的一些事情都属于中医养生,这就可以了。我们其实还有一个愿望,让儿童也有中医文化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和小学生互动,让他们了解中医是一种什么样的科学,这种科学又具有什么样的人文魅力。
问题十:如今疫情虽已基本稳定,但百姓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愈发重视,在节目的最后,您能和我们讲一讲从中医的角度该如何预防吗?
贾其军老师:说实话,中医的精髓在预防,治病倒是其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疾病。也就是好的医生在你没有得病的时候就能把你的隐患解决了,次一点的中医就是有病治病,当下的中医还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现在往往认为能治好病就是大家了,实际上,能够做到预防才算大家。如何做好预防呢?首先要有知识,其次要有行为。也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后面又加了一句:强身健体非一时之功。从眼下做起,每个人从出生都会经历生长壮老役。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然后再根据这个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及特点来采用强身健体的方法。中医讲究正气,有了这个外邪也不能轻易让人发病,一旦发病了,那一定是与体内的胃气虚弱有关系,所以胃气虚弱的时候没有及时补足,一定会发生这些症状。但对于中医来说这一块还是做的不够,中医只擅长医,不擅长教育,名中医进社区、进企业,在更大的范围传播中药的文化,这些我们都会陆陆续续的展开。
结语:好的,非常感谢贾老师的精彩分享。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名训堂的发展之路,并且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医馆发展的经验。中医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迎接名医中医药春天的到来。那么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